前两天,一位友人和笔者说了件事,他问一年级的儿子认识雷锋吗?儿子一脸茫然,“我只知道雷峰塔”。
这个啼笑皆非的回答,让友人心情沉重: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我们怎么向下一代讲好雷锋故事、传承好雷锋精神呢?
如果没有牺牲,雷锋同志今年已经83岁了,也应该儿孙满堂了。这位“优质偶像”的突然逝去,给国人留下了无限的悲伤和追思。
抚顺雷锋纪念馆广场上的雷锋雕塑
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雷锋”二字如春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回忆——而手持钢枪,头戴棉军帽,洋溢着春天般笑脸的雷锋形象,即便穿过60年时光,依然温暖人心。
有人说,这名牺牲时年仅22岁的普通士兵甚至从未上过战场,为何能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为何能穿越60年后仍日久弥新?也有人提出疑惑,“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放在现在是否过时了?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拨开时光迷雾,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潮新闻特别策划“寻找雷锋精神的时代印记”,再次认识这位“顶流”偶像的成长记,重温60年始终如一的雷锋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
上篇:最了解雷锋的将军、战友,怎么说雷锋
手持钢枪、头戴棉军帽,永远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这是很多人对雷锋的第一印象。但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雷锋吗?
为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可感的雷锋,近日,潮新闻记者辗转辽宁抚顺、北京、上海等地进行采访。
谁最了解雷锋?无疑是《雷锋日记》中多次提到的“连长”,这也是我们寻访的第一个目标。
2月下旬的一天,潮新闻记者在上海见到了95岁高龄的虞仁昌老人。虞老浙江金华人,是雷锋成长的重要见证人,亲自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连队,见证他成为副班长、班长、光荣入党……
雷锋生前老连长虞仁昌在上海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
两年七个多月的相处,让老连长虞仁昌对这个身高只有1米54的小个子兵,刮目相看。用他的话说,“我做了他两年的连长,他却做了我一辈子的榜样”。
大家知道,雷锋参军之前,命运多舛。这个出生在湖南长沙望城的苦孩子,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要过饭,养过猪。就是这么一个在旧社会遭遇过毒打的少年,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笑对人生。
后来雷锋遇上了新中国成立,赶上了好时代。政府送他去上学,小学毕业后,雷锋脱颖而出到县委机关当公务员,后来还成为全县第一个拖拉机手。新旧交替社会的经历,让他更懂得了感恩。
“参军之前,雷锋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得风生水起。”冷宽中将是雷锋生前的战友,曾任海军副政委,和雷锋共同生活、工作、学习过两年七个多月。
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在北京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
“从年11月12日到年1月8日,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还荣获了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冷宽说。
梳理雷锋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他在不断地“跳槽”,从勤劳的农民到体面的公务员,到鞍钢的工人,最后入伍成了一名军人,在一次次跳槽与职业选择中,他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
和雷锋共同生活的这两年多,他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用时下年轻人最流行的话总结,他是一个“暖男”,更是一个“卷王”。
“对自己抠门,对他人慷慨”,这是虞仁昌经常对雷锋挂在嘴边的评价。比如,雷锋得知战友父亲病了,急需救命钱,他偷偷以战友的名义寄回去10块钱,那个时候雷锋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10块钱差不多是他两个月的工资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年,辽阳发生水灾,雷锋得知消息后,捐出整整元钱。在那个年代,块钱至少得攒两年。
其实雷锋不是不缺钱,但是他想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虞仁昌说,雷锋每个月只花5角钱买肥皂和牙膏,连一瓶汽水都不舍得买,“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就是大家在抚顺雷锋纪念馆看到的那双让人泪目的“千层袜”。
雷锋生前穿过的补了又补的“千层袜”
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人,却被一些人说成是“傻子”。
“雷锋和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会遇到成长中的‘烦恼’,也会有职场迷茫。他在日记中说,‘有些人看我平时舍不得花一个钱,说我是‘傻子’。他又说,‘如果说这就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祖国也需要这样的傻子’。”冷宽说。
走访中,我们在雷锋身上看到一种殊为可贵的特质——持续学习的意志和能力。
雷锋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学毕业,但是他肯钻、肯学。“当兵时,雷锋带着一只26寸的皮箱,里面放了很多书本。雷锋非常喜欢读书,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说、英雄传记都是他的最爱。”虞仁昌记得,每天睡前,雷锋的衣服脱得最快,钻进被窝翻个身就拿起书本来看,别人聊天他看书,熄灯号一响,已经看了好几页。
虞仁昌发现,雷锋有着一股别样的“挤”劲和“钻”劲。雷锋生前在部队开的是一辆嘎斯51型卡车,是连队的“耗油大王”,但雷锋发扬“螺丝钉精神”,通过刻苦钻研,悉心保养,将这辆车开成了“节约标兵”。
雷锋生前驾驶过的嘎斯51型卡车
冷宽和雷锋也有多次交集。雷锋外出执行运输任务时,就在团机关食堂吃饭,冷宽发现他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吃完饭,把碗筷放在一边就走了。可雷锋每次都会和炊事员一起收拾碗筷,把食堂打扫干净,然后躲进驾驶室内看书。
有一次,冷宽问他:“咋中午从不见你休息?”
“我习惯了,中午要抓紧时间学习。”雷锋答。
现在,我们常把“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挂在嘴上,如果那时候有这些时髦名词,雷锋就是其中最具思考、创新能力的一类人。
冷宽对潮新闻记者说,雷锋能成长为一名伟大战士的重要因素就在于热爱学习,善于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雷锋还有一个习惯,值得年轻人学习,就是记日记。
早在年,雷锋还在家乡长沙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雷锋就跟同事学习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他把每天学习、工作、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心得、个人的感悟,都及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鼓励自己,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雷锋日记》。
雷锋先后一共留下9本日记记录本
“他先后一共给我们留下了9本日记记录本,根据这9本记录本,在他牺牲以后出版了《雷锋日记》。”冷宽说,《雷锋日记》体现了雷锋的伟大精神,是他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学雷锋就要很好地学习《雷锋日记》。”
因为表现突出,年7月份,雷锋就被团里树为节约标兵,入伍10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雷锋牺牲后抚顺军民洒泪送别雷锋
年12月18日,因为一场意外,让这位年仅22的年轻人永远定格在了生命的春天。
年清明节,冷宽和雷锋班战士一起参加了雷锋墓迁移的工作,与雷锋班6名战士共同为雷锋抬棺护灵。
站在灵柩车上,冷宽向后望去,送葬的人群望不到头。老人扎着白围巾,年轻人戴着黑纱,跟着灵车缓缓前行。短短1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
“什么人才能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彼时26岁的冷宽心里问自己,“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的人。”
下篇:新时代为什么需要始终如一的雷锋精神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价值观的多元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是否适用于当地中国、会不会已经过时?
这种疑问和争议,不时在网络上出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了解下雷锋精神诞生的背景——
雷锋生活的年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端困顿、集体主义价值观被强烈推崇、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单纯、利益需求非常趋同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出了以“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核心理念支撑的雷锋精神。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集中研究中国雷锋文化现象的陶克少将,是《雷锋》杂志社的总编辑,曾担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
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回望过去的60年历程,学雷锋活动经历了从学雷锋事迹到学雷锋精神的过程。雷锋精神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的‘前进式’,在不同的年代涌现出了一批批‘当代雷锋’‘时代楷模’‘最美’典型等,在雷锋精神的宝库里,不断丰富和壮大,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而雷锋精神正因为有它独特的时代性,在60年的沉淀中,愈发光彩夺目。
一个22岁的年轻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穿越60年后仍经久不息
那么,新时代为何需要始终如一的雷锋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用雷锋精神筑牢信仰根基,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中。
当下的快节奏,让许多年轻人常把“卷”“焦虑”“躺平”“摆烂”等挂在嘴边。如何“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如何“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值得认真思考。
在《雷锋日记》中,他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年轻的朋友们,要像雷锋那样,既存高远之志,又当好“革命的一块砖”,以“滴水”之力汇聚“江河”之势。
雷锋其实离我们没那么远,他就像一个邻里大哥一样在我们的身边。他做过的都是一些平凡小事,“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活雷锋”。
还记得那位九旬高龄,浙江大学退休教师王坤森爷爷吗?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几乎每天都会佝偻着背,夜出拾荒,用亲手劳动所得,帮助困难学生上大学。他说,“生命不息,行善不止”,感动无数网友。2月21日,他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说,自己最后的心愿就是将遗体捐给曾工作多年的学校医学院,重返讲堂成为学生们的“大体老师”。
在杭州,还有一条无声的热线,24小时为听障者的民生需求提供线上帮助。这支叫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队,发起人之一柏艺雨是位90后,她说:“虽然我们和雷锋叔叔成长在不同年代,但雷锋精神需要代代人相传,需要我们年轻人接力扛旗。”
……
纵观世界各国、各个时代的偶像和英雄,都有自己敬奉的英雄。比如在法国,把圣女贞德视为法兰西的民族英雄;在印度,把甘地奉为圣雄;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反抗种族压迫的无畏战士。在他们身上,有一些特质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对于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对于梦想的执著与热爱、对于公平正义的守护与付出。而这些,永远是人类文明里最可珍贵的部分。这60年来,物质世界早已天翻地覆,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加色彩斑斓,但是我们内心的坚持和坚守仍然始终如一。
前段时间,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令人揪心,与时间赛跑、同灾害作战,中国紧急施以援助,救援力量接续出发、积极投身救灾,彰显了大国担当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雷锋和雷锋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雷锋日记》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60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就像一股股暖流,在中华大地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然超出了个人称谓,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发展为一种大众行为,形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前两天,潮新闻记者在前往辽宁抚顺采访途中,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当记者手捧着多束蓝色的鲜花,走下飞机那一刻,眼泪终于控制不住。
在杭州飞往沈阳的航班上,浙江本土的长龙航空特地为每位旅客准备了一束冰蓝色的鲜花和一张卡片——蓝色,代表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颜色。每位旅客写下对雷锋的敬意和思念,由我们带去坐落在抚顺的雷锋墓。
“好想雷锋叔叔”“祝雷锋叔叔,在天堂里长命百岁”……两个半小时的行程里,有孩童半画半写地提起笔,有爸爸第一次讲起雷锋的故事,有老人不知时隔多少年却再次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也有年轻人举起手机拍摄,准备落地那一刻发个朋友圈。
束来自浙江的鲜花,以及每位旅客写下对雷锋的敬意和思念,潮新闻记者帮大家带到了抚顺雷锋墓前。
60年一个甲子,在偶像们“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下,试问有谁可以引领今天的思想风尚,不分长幼,无论男女?无疑,肯定有他,“优质偶像”——雷锋!
潮新闻执笔蓝震张楠摄影周旭辉俞碧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