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5日夜的一场大火,以令人震撼无比的方式警醒世人,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巴黎圣母院,这个承载着诸多珍贵文物的地方就这样被一场大火所损毁,在河岸两旁诸多的人们难以掩饰心中的悲痛,有的目击者更是下跪为为之祈祷。在这场大火中,巴黎圣母院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中轴塔在事故中坍塌,屋顶的三分之二已经被大火无情的吞噬掉。
回想那个夜晚,那场火灾,紧紧的牵动着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到现在都铭记当时的紧张之情。而如今,在这个闲适的午后,拿起手边这本《法国之魂.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那场大火犹如就在眼前……
书封
为什么说巴黎圣母院地位特殊,意义非凡?
记得曾经翻越过一本描写巴黎圣母院的书籍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曾经艺术家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想来,放在这里来解释巴黎圣母院的特殊地位在合适不过。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痛心不已呢?或许是因为千百年来巴黎圣母院对于法国人民来说都意义非凡。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她或许仅仅是一座漂亮的教堂,但是对于法国人来说她是一尊彩绘玻璃构成的庄严雄美的文物,她是人类建筑历史上的伟大丰碑,更是法兰西文明的象征和法兰西民族的灵魂。
午后打开了这本书
巴黎圣母院采用了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融入了中世纪艺术的精髓之处,更是别出心裁的添加了一些浪漫元素(浪漫之都怎么能少得了浪漫元素呢?),让巴黎圣母院与普通的教堂凸显出来,因为她兼具了宗教与世俗的职能。她的美的不可方物,美的沁人心脾,她的损坏也因此让人难以接受。
对于法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地标性的建筑,她历史悠久,她的存在更是法国更甚者是整个欧洲文明的见证。也因此,可以理解那些目击大火的人下跪祈祷的心思。
在书中的第二章节我们看到了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建造之初的种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又怎么会知道原来她是匿名者建造的,她的正立面基座上没有署名,也没有设立节日用来纪念它的竣工……
正面图
我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巴黎圣母院的宏伟壮阔,但是通过种种资料和雨果先生的著作,我的心中对巴黎圣母院的美有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她的美是层层错立的,她的美是富有空间和艺术感的双重结合的,她的美可以用一句再经典不过的诗句来形容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如果有机会,我真的无比期待能够一睹巴黎圣母院的芳容。
法国之“魂”源自哪里?
这本书作者起名为《法国之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困惑在当初拿到这本书时的困惑了。因为巴黎圣母院是当之无愧的法国之魂,她见证了法国历史上一些尤为重要的节点,让一切都变的富有别样的意义!
巴黎圣母院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时期,见证过两次世界大zhan,在这里拿破仑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他的这个举动是宣示主权同时也是在赢得人心,他主动的把宗教信仰归还给了大家,让大家得偿所愿。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毫无疑问他的谋略是十分前卫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自我加冕让天主教会和传统的革命派都心满意足,同时也让兰斯大教堂失去了它特殊的地位(兰斯大教堂是传统意义上举行法王加冕礼的教堂)。不仅如此,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的加冕的操作,更是向法兰西人民宣誓了他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三门
真正意义上来说我总觉得巴黎圣母院的闻名是得益于雨果的同名著作的。追溯雨果先生的写作初衷可谓是一番波折,雨果先生在危机四伏,革命一触即发的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开始写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雨果先生的创作难以停下,我们也在书中的第六章节见证了巴黎圣母院创作前后的故事,是动人心弦,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感慨,在雨果先生的召唤之下,法国人民得以意识到修葺这座伟大建筑的重要性。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巴黎圣母院守护着我们,还是我们在倾尽全力的守护着巴黎圣母院。
诚然,法国之魂不仅仅是以上赘述的两点,仍旧有太多太多值得细细描述的地方。譬如开端轰轰烈烈的波旁王朝,攻克巴士底狱后的狂欢,葡萄酒的浪漫衍生,经典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拍摄,奥斯曼男爵的巴黎重建计划,戴高乐的感恩庆典,巴黎圣母院前那经典无比的铜钟等等。太多太多的事件巴黎圣母院都有所见证,他们是法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更是赋予巴黎圣母院灵魂烙印的无价瑰宝。
难以遗忘的大火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浓墨重彩充满激情的介绍了那段历史,讲述了一个关于巴黎圣母院遭遇毁灭,得以修复,又抱着希望开始重生的故事。
时间回到当下,距离巴黎圣母院那场的大火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了,看着网上那些因为重重困难而修缮停工的消息郁闷不已,相信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期待着巴黎圣母院重新散发她独特的光彩!
夜景
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法国亲眼目睹属于巴黎圣母院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