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德法干涉还辽后为何没有趁热打铁干涉还台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kstejiao.com/

来自“特洛伊木马”的破坏

俄国是三国干涉同盟的“盟主”,它在远东的力量也明显强于德法;不过德国在同盟中的地位却丝毫不亚于俄国,其在促成三国干涉同盟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俄国发出干涉倡议后曾一度退缩,紧要时刻德国强势入盟,大张旗鼓地表示支持俄国,甚至公开散布德国愿意将其太平洋舰队交由俄国远东海军司令指挥的消息,并积极游说英法参与干涉。一系列“神”操作下来,俄国被捧上神坛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勇往直前了;德国积极且坚决的干涉态度也极大鼓舞了俄国,这也是俄国最终下定决心立即行动的重要原因。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评价德国在干涉同盟中的作用时说道:“三国干涉的由来,其根源不用说在俄国,但是到了俄国这般地步,势头起了急剧强劲的变化,实际上起因在于德国的突然改变。”所以日本朝野普遍认为德国执三国干涉之牛耳或俄德共执牛耳,德国在干涉同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三国干涉同盟未将干涉范围扩大至台、澎,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变节”亲日,并破坏中法的“保台”活动,离间俄法关系,使俄国在“还台”问题上的态度倒向日德两国。

瓜分中国漫画中德国处于C位,其在华话语权可见一斑,德国支持日本割占台湾是中法“保台”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打压清政府

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让战败后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朝廷上下趁机游说三国,许之以厚利,试图让列强扩大干涉范围,以挽回战败之损失。《马关条约》虽然签订,但是在政府双方批准并交换条约之前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为给“保台”及其他挽救国家利益的活动争取时间,清政府抛出缓期批约换约的提议,并照会日本与俄德法三国。日本担心夜长梦多自然不肯接受,清政府亦是心知肚明,故其重点游说对象仍是俄德法三国,试图通过三国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方接受缓期批约换约之议。而德国知晓清政府的意图后,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予以驳斥,5月4日,德国照会清政府道:“换约一事,仍需照旧举行”;德外交大臣马沙尔更是以威胁的口吻回绝道:“批准(条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批准,我们将听中国自己决定其命运。”言下之意是清政府不按时批约,德国将放手不管“还辽”事宜。为了敦促清政府按期换约,德国驻华公使甚至亲自造访并警告总理衙门,拖延换约只会给日方提供重开战火的借口,并且会失去国际社会的同情与信任。清政府最终迫于多方压力如期换约,此举严重压缩了中法谋划保护台湾的活动时间,致使“保台”计划尚无具体方案便胎死腹中了。

中日换约后,列强干涉“还台”已无转圜的可能,但朝廷上下并未完全放弃“保台”行动,依旧多方游走,祈求列强的介入和支持,同时积极策划台湾民众自主自保,以抵抗日本占领台湾。但德国却持续向中方施压,5月13日,德国远东事务专家,前驻华公使巴兰德致电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籍德人德璀琳,让他警告清政府不要试图利用台湾人民的抵抗情绪组织日本吞并台湾;19日,李鸿章经德璀琳之手收到了巴兰德发来的关于德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态度的电文,德方措辞极为严厉,毫不留情面地指责中国“阴令台民叛拒倭人,显系违约。”并恐吓中国“倭必兴兵构怨,势极危险,若再战败,必将重议和约,视马关前约为更甚。”为防夜长梦多,德国还暗中鼓动日本催促清政府交割台湾,以实际占领断绝中方的“保台”念想。

德国暗中鼓动日本收割台湾,日本操之过急引发台湾军民的激烈反抗,图为台湾军民抗日形势图

(二)掣肘法国,离间俄法

德国在抵制法国的干涉“还台”活动时表现得更为激进,毫不顾及它和法国在“还辽同盟”框架内的盟友情分,竞代为日本出谋划策,5月10日,德外交大臣马沙尔对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建议道:“如自法兰西或西班牙有照会前来,可明确答复,日本将决心占领台湾及澎湖岛。”俄国在马关谈判前曾表示对于日本割占台湾并无异议,但前提是日本不准割占中国大陆领土;《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即已触碰了俄国的底线,俄国是否在台湾问题上保持当初的态度,日本无从知晓;法国觊觎台湾已久,德国亦曾表达过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不满;是故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一直未摸清三国对其割占台、澎的真实态度,并无十足决心声索台、澎;而马沙尔的表态几乎亮明了三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牌,即三国在“还台”问题上并非铁板一块,至少德国是支持日本的,德国的支持态度给日本注入一支强心剂,使其坚定了割占台、澎的决心而无惧于法、西等国的干涉。

5月10日,德国驻台湾高雄副领事电告德外交大臣马沙尔:“台湾巡抚告诉我,中国驻巴黎公使已与法政府开始谈判关于法国反对日本并吞台湾的事。法国似乎有意,但还没有协议,法军舰将到此间。”马沙尔于次日致电德国驻俄公使拉度林,让他极度机密地向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通知此事;此时中法协商“保台”事宜并非机密,马沙尔令拉度林告知罗拔诺夫的机密之事乃是他为离间俄法关系而做出的危言耸听地局势分析:“中国此一阴谋显明之目的在于使列强卷入对日本战争,因为不经过战争日本决不会放弃台湾,经过战争之后,法国舆论也许将要求台湾作为法国之赔偿。此一新而不可估计之险难前途,适使俄德两国坚持其迄今为止之计划(即干涉还辽),赶紧结束”。马沙尔明言中国妄图将俄德卷入战争,实际是指桑骂槐针对法国,因为法国对台湾有利益诉求,而且它是“干涉还台”的“带头大哥”;至于“不经过战争日本绝不会放弃台湾”实为夸大其词,只要三国步调一致,日本决计不敢言战。马沙尔以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迷惑俄国,引出法国妄图利用俄德获取台湾,而俄德坚持的干涉还辽计划也将因法国的“还台”迷梦而虎头蛇尾的收场之假象,为离间俄法关系可谓用心良苦。

为了彻底规劝俄国“反正”,德国驻俄公使拉度林在5月14日面见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时说道:“而现在(法国提出的“干涉还台”方案)仅仅是为商业利益。倘今日另在一完全不同之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是否可行?殊成疑问。关于此点,我认为我们应当和与中国有商业利益之一切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交换意见。”早先时候俄德等国盛邀英国“入盟”却连遭拒绝,正值干涉行动取得重大进展之际,德国扬言将英国牵扯其中,触碰了俄国的尊严及敏感的利益神经;俄国不愿给世人世人留下一个“离开英国就办不成事”的印象,更不愿意让英国借着德国抛出的台阶掺和由其主导的干涉行动,并坐享三国努力之成果。德国打出“英国牌”,实际上是其故意耍的一个伎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让英国卷入其中继而坐收渔利,之所以如此唬弄俄国,目的在于让俄国为自身利益阻止法国的“干涉还台”计划。俄国为防德国利用“还台”问题引“英”入室,逐渐趋向与德国联手约束法国的干涉“还台”企图。

德国要想破坏“干涉还台”计划需在台湾问题上拆散俄法同盟,图为以俄法同盟为基础的三国协约的宣传海报

法国干涉“还台”力有不逮

(一)孤掌难鸣

作为世界第四大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法国综合实力犹胜沙俄,碾压暂不入流的日本亦不在话下,但法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却明显逊色俄国一筹;当时,俄国在远东尚无十足把握战胜日本,法国自然也无法抗衡日本。早在干涉还辽行动之前,法国对于武力讹诈日本“还辽”亦有俄国式的忧虑;俄国预计日本面对列强的外交抗议不会屈服,曾询问法国是否愿意与之一道采取武力弹压日本,年4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阿诺托回复道:“法国的行动仅限定于外交合作,在欧洲列强尚未联合起来的情况下,法国不能承诺动用武力来遏制日本。”法国所说的欧洲列强是指英俄法德四大强国,任何两国的抱团均不是法国所说的列强联合,至少有三国参与才算作数,这充分说明法国对于俄法联合在远东地区对日作战并无必胜把握;就连当时的日本要员和后来的学者也坚信“如果没有德国的参与,俄法单独干涉(还辽)是不可想象的。”而法国最终还是在干涉行动中派出军舰参与对日本的武力威慑,正是受到了德国“入盟”的鼓舞。俄国为自身利益计,不但在“还台”问题上选择了退缩,甚至在德国的离间下对法国反戈一击。法国对俄法联合干涉“还辽”尚无信心,更别提它能凭一己之力在东亚地区抗衡日本及其背后的大咖——英俄德三国,并以武力恫吓日本“还台”了。

日本胆敢同时开罪俄国和法国,要求朝鲜独立,割占辽东和台湾,根本原因是两国在东亚势力并不强于日本

(二)无暇他顾

年2月,中日双方在威海卫的战事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法国于万里之外马达加斯加也没闲着。为了彻底吞并非洲第一大岛,掌握欧洲经好望角进出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法国派出1.5万人的远征军在马任加登陆,正式拉开了第二次马达加斯加战争的序幕,法军兵锋直指马国首都塔那那列佛,马军先后投入4.5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敌周旋。经过长达七个月的对峙和激战,法军于9月攻入塔那那列佛,10月1日,双方签订保护条约,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但马达加斯加人民的抵抗并未就此消停,直到第二年法军才完全占领马达加斯加;年8月,法国派遣总督接管并行使当地的最高权力,马达加斯加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马达加斯加战争虽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是法军在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中因战斗和疾病死亡多人,另有伤者无数,可谓元气大伤。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法国不甘落后,亦四面出击,建成了仅次于“日不落帝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为了维系全球范围内的殖民统治,法国被迫将强大军力化整为零,分散至各殖民地。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战争在时间线上贯穿了俄法德对日干涉行动的始末,尤其是在谋划干涉“还台”的关键时间段,即年4月至5月,马军粉碎了法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战事随即陷入了胶着状态。第二次马达加斯加战争爆发后,法军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将仅有的机动军事力量悉数投入马达加斯加后,法国仍感战争难以维系,至于在远东之台湾地区另辟一新战场以武力逼迫日本在台、澎问题上就范,无疑于天方夜谭。当时俄国《新时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在干涉“还台”问题上的尴尬“法国为巩固其太平洋上的势力,不但已耗费大量的兵力和资金,而且目下还一心从事马达加斯加岛之远征。所以,共和国政府无决心同时创建两处的殖民事业。”

有限的国家力量决定了法国不可能兼得鱼和熊掌,但马达加斯加岛无论是在面积、资源、战略地位等方面相比台湾岛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且法国在马达加斯加对阵的那些未开化的非洲土居及马国政府是要远远弱于在台湾地区将要面对的新兴近代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在任何正常的利益逻辑下,马达加斯加毫无疑问就是更具价值且更易得到的“熊掌”,所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舍台湾而全力以赴攻取马达加斯加更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年法国殖民马达加斯加漫画图

清政府自摆乌龙

欧洲列强中有“干涉还台”意愿者仅法国而已,故中方与法国的交涉结果直接决定了“干涉还台”的最终成败;然而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却犯了以下三个低级且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糜费时日

中方与法国商谈“干涉还台”事宜的代表是使俄钦差大臣王之春,驻英兼驻法公使龚照瑗及驻法参赞庆常;此三人通过张之洞、唐景崧等地方督抚联系与清廷联系,而非直接与朝廷互通信息。清廷虽有意保护台湾,但无坚定决心,亦无非常之魄力为“还台”诸事与列强及日本公开交涉,它唯恐日本以此为借口,责其毁约,并再生战端;所以在“结外援,保台澎”一事上清廷中央并未出台官方政策,且多有回避。不过清廷默许地方督抚为台湾问题而直接与外国政府交涉,“干涉还台”的倡导者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谋划阶段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也参与其中,但整个过程中清廷暗中保留了最终的决策权,地方督抚充其量是个传话筒。清政府这种表面赋予地方外交自由,实则大权独揽的做派严重影响了中法就“干涉还台”问题的沟通效率,为法国干涉“还台”计划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国干涉还辽行动正式开始的4月23日,张之洞电令其亲信王之春与法外交部密商“如法能以兵力助战,胁倭废约,台辽不割,赔款减少,我必以厚利相报……如彼有意,望速电复。”4月27日,张之洞从王之春的复电中获悉,法国政府有意阻止日本割占台湾,但因其身份是使俄钦差大臣,无权与法国外交部进行正式交涉,而驻法兼驻英公使龚照瑗当时驻于英国,又奉朝廷命令与英政府交涉台湾事宜,故暂时无法履行其驻法公使之义务。张之洞闻之,即电请朝廷就“干涉还台”一事授予王之春与法国谈判的权限;清政府对此反应颇为迟钝,张之洞于4月30日凌晨,再电总理衙门,以示催促;朝廷于5月1日下午才下电旨,命令张之洞转电王之春,正式授权他与法国外交部商讨保台办法。张之洞收到朝廷电报已是深夜,知悉其中内容后,随即转发往巴黎,电报发出时近乎第二天凌晨时分。而王之春在5月3日才接到张之洞的转电;刨去电报收发所必需之时间,清政府前后磨蹭达四五天之久,白白浪费了迅速与法国商定保护台湾具体方案的大好时机。

清政府和法国密谋保护台湾计划的中间人——张之洞

(二)窝里斗

王之春接到朝廷的授权电报前,龚照瑗已由英国赶至法国,并探得法国政府有保护台、澎的意图,龚照瑗本可以驻法公使身份与法国外交部迅速协商“保台”事宜,但他为李鸿章亲信且同属主和派,担心清政府乞援法国“保台”会过分刺激日本,导致和局破裂,战端再起,故其对“求法保台”一事甚是消极,以至与法国交涉数日而无实际成果。5月3日,王之春接到张之洞转发的电谕后,实际上成为朝廷特设的驻法公使,可名正言顺地与法外交部进行交涉。此时,大清国在法国出现了两个驻法公使,作为正式驻法公使的龚照瑗对此颇为不满,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二人政见不一且早先还有过过节,(王之春在龚照瑗回国述职期间与驻英公使参赞宋育仁密谋购置军舰,招募雇佣军实施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龚返英后遵主和派李鸿章等人的指示予以破坏)一场明争暗斗式的内讧已不可避免。

王之春接到朝廷授权电报的当天,即与龚照瑗一同去法国外交部商办“保台”事宜,当他与法方代表谈及关键问题时,龚照瑗竟指使翻译不要将王之春所说出的重要内容及请求法国帮助保护台湾的具体办法翻译出来,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与法国之交涉亦无结果。“龚、王往法外部,王之要语及恳法实力相助办法,龚不令翻译言,意在散保台之局。”后来,经过王之春的努力协商,法国建议双方应先定一密约,以便日后作为法国干涉台湾事务的依据,同时法外交部还表示将派军舰奔赴台湾,与巡抚唐景崧面商“保台”办法。订立密约一事是由龚照瑗发回国内,唐景崧于5月4日收悉,并转至总理衙门,朝廷当日即作出批复,令龚照瑗、王之春等人与法国立即商办详细事宜,电报发至巴黎时,正值停议期,立约一事就此耽搁。原来,在“求法保台”取得初步成果之际,龚照瑗却从中作梗。他先是禁止驻法参赞庆常襄助王之春的外交工作,将二人的矛盾公开化;又在发往国内的电报中造谣诽谤王之春,言其为法国政府所厌恶,要求吏部撤换王之春,并让王离开法国。龚照瑗的拆台行径引起了法外交部的猜忌,他们意识到了清廷中主和派势力的强大,怀疑中方并无“保台”决心,便借口清政府在其国有两位驻法公使不符合西方体例,便将“保台”事宜停议两天。

清政府和法国密谋“干涉还台”计划的重要场所——法国外交部

王之春将龚照瑗掣肘之事电告张之洞,张之洞于5月5日电令杨锐面见吏部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廖寿恒,解释龚照瑗中伤王之春之言,并告诉他不要中了龚照瑗的计策,而将王之春调离法国;7日中午,张之洞又致电其同乡时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的翁同龢道:“龚本李党,似应请旨饬龚回英乞援,专以法事交王,以免掣肘。事机至急,祈造膝面陈速办。”调龚照瑗回英国,“求法保台”交由王之春负责的建议,清廷虽予以批准并免去其驻法公使之职,但是电旨最早到达巴黎也是第二天(即)的事了。事实上,龚照瑗接到朝廷电旨后,以正式的免职公文未到为由,拒不返英,继续给王之春“穿小鞋”。

5月7日,停议期满,但是法国人的疑虑并未打消,且听闻中日换约在即,又有倭人入法,暗中阻挠;法国唯恐中日换约和解后,其意图干涉“还台”之事泄露,于己不利;便以此前停议之理由,继续搪塞并拒绝会晤王之春。5月8日,即中日换约的当天,王之春从法国报纸获悉“法政府因中日未定,已饬令……四快船,装足三个月粮煤,准备启程前赴东方,勒令日本不得侵占中国地面。嗣闻中国已经画押,又有倭人至法,阴阻滞者,遂令暂缓起行。”以上种种表明法国在清廷主和派的活动影响下,在“干涉还台”问题上开始转变态度。

中日烟台换约后的第三天,即5月11日,法国驻华公使告知总理衙门正式通知清廷“干预之事作罢”,但是张之洞和王之春并未放弃,依然各方游走,期待转机,而龚照瑗亦坚持留法,与王之春死杠到底。张之洞在12日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痛斥道:“然此时尚有一线生机,龚必欲将台湾送脱,不知是何居心。”并恳请总理衙门敦促龚照瑗迅速返回英国。此时中方无论作何努力,法外交部始终不愿接见王之春,并借口“中国本有驻法使臣,王大人路过法都,若久留不去,令人生疑”,要求清廷撤其回国,至此,“求法保台”之计划彻底失败。

中日双方换约后法国在“还台”问题上开始打退堂鼓,图为《马关条约》部分内容,换约日期及中日国玺赫然可见

(三)李鸿章的低级错误亦或主观故意葬送最后一丝希望

三国干涉还辽行动开始后,清廷上下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废约再战及延期批约换约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先就废约再战之把握几何,认真问询主持前敌军事的钦差大臣刘坤一和署理北洋大臣王文韶,结果两人的复电令主战派大失所望,翁同龢记述道“刘虽电复可战……谓其非真有把握也。”废约再战行不通,部分朝臣们开始倾向于缓期批约换约,为争取外援挽回损失赢得时间。俄国为解决“还辽”问题,曾力主清政府缓期换约,法国有意干涉“还台”亦嘱中国“缓批”(条约)。在此情况下,清廷令李鸿章与日本商议缓期换约之事,结果遭拒;但在5月3日,光绪帝批准条约的第二天,俄国来电称:“倭已允许,退还辽南地方,又有展期换约之议”;日本唯恐夜长梦多,是不可能主动提出缓期换约的,故“展期换约”乃法俄之意。

不过,两国并未强制要求日本缓期换约,俄国在日本答应“还辽”后,甚至支持日本如期换约,关于原条约所需商改之处的处理方式,日俄还达成了一致,即以附件或者新条约的形式重新订立。即便如此,日本也并未完全违拗法俄的意志;5月8日,下午伊藤博文致电李鸿章,表示日本政府同意将换约日期向后延缓五日。遗憾的是李鸿章并未在第一时间将此重要消息告知中方换约代表伍廷芳和联芳;伍廷芳等人为竭力争取缓期换约一直拖延至当晚十点,即停战期满的前两个小时,在不知日方已同意将停战展限五日的情况下与日本代表伊东巳代治履行换约手续,十一时三十分,双方完成条约文本的互换,《马关条约》正式生效。李鸿章在次日上午十点才分别致电朝廷和伍廷芳,言日本同意缓期五日换约之事,他在向伍廷芳解释为何未在第一时间通知中方换约代表时说道:“顷接伊藤昨日申初来电,日本政府应允停战展限五日……想伊藤亦必电告伊东与汝等妥速商办矣。”即李鸿章认为伊藤博文也一定将缓期换约一事电告在烟台的双方换约专使,所以他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转电伍廷芳等人了。

《马关条约》换约地点——烟台海滨饭店,图为烟台海滨饭店明信片

中日换约后,法国在“干涉还台”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它不但回绝了清政府所有的“保台”外交求援,还主动驱逐早先别它奉为“座上宾”的中方“保台”谈判代表——王之春。驻法参赞庆常询问法国外交部“因何不愿接见(王之春),台事有无办法?”法方回复道:“前商立约在(马关条约)未批准(交换)前,华既迟误,三国劝倭展期,华不能缓。议院为辽地全力以尽,不欲再举,故无唔商。”清政府未能把握时机延缓换约是法国在“干涉还台”问题上最终退缩的重要原因,张之洞甚至将“保台”失败悉数归结于李鸿章未将日本同意展期五日换约一事及时告知中方换约代表;张之洞“愤恨欲死”之下的总结虽有失偏颇,但也却入木三分。中日完成换约,清政府对台湾之主权即沦丧,清廷便没有任何依据邀请第三方势力保护台湾了;法国在丧失“干涉还台”的法理着力点后,再行干涉日本占领台湾不但师出无名,而且还是赤裸裸地践踏日本“主权”的行径,国际法层面上甚是理亏;中法会商“保台”期间龚照瑗屡屡掣肘王之春,有意延宕,俟至换约,即为此目的。如果中法在《马关条约》被批准前订立保护台湾的条约并使之生效,情况将大不一样,因为法国可以借口日本割占台湾将有违中法“前约”之规定为由予以干涉,且名正言顺,足正天下视听;即便是中日双方完成批约换约,《马关条约》在台湾问题上也不能推翻中法保护台湾的条约。

倘若双方延缓换约,中法双方便凭空多出五天的宝贵时间以谋划“保台”计划,清政府可及时撤换主和派谈判代表龚照瑗,打消法国人的顾虑,以王之春的外交才干,张之洞的统筹能力及清廷中央的全力支持,中方很可能在中日换约前与法国签订“保台条约”并使之生效。而最后一丝之希望,竟因李鸿章的“不作为”而遗憾破碎,这究竟是他有意为之而是疏忽大意,现已无从考证;不过,翁同龢得知此事后,却直言不讳地抨击道:“可见做得到,人自不做耳”,其认为这是主和派们主观上的故意,而非其犯的低级错误;因为李鸿章向来反对缓期换约和改约“保台”,他认为只有条约早日批准交换,才会刺激列强干涉,为中国挽回损失,甚至还曾直截了当地拒绝过清廷的相关命令,“若令鸿改约电议,适速其决裂兴兵。为大局计,不敢孟浪。”“窃闻三国(实际上只有俄法两国)劝缓批准(条约),各外部并未明言,似难援为确据;若径告日本,恐彼籍口责我反约。”

谈判前李鸿章对日态度颇为强硬,曾扬言“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马关条约》签订后却变得胆小谨慎

法国试图“干涉还台”和三国干涉还辽本质上是国际帝国主义强盗们竞逐在华殖民利益的外交争斗,又恰好迎合了清政府“以夷制夷”的自保政策;不幸的是三国干涉还辽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潘多拉魔盒,清政府虽然收复了辽东半岛,但其付出的代价却高于割地本身的损失。俄法德于事后以还辽有功为由,大肆勒索“报酬”;它们强行向清政府发放利率高,附带苛刻政治条件的偿日战债贷款,竞相在华开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筑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其他列强趋之若鹜,援引“片面最惠国”实现利益均沾。清政府这种前门拒狼,后门迎虎式的外交政策非但未能有效地“制夷”,反倒“为夷所制”,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为人作嫁。法国密谋的“干涉还台”计划最终搁浅,于“保台”心切的清政府而言是颇为遗憾的,不过以“还辽”事件的后续发酵作类比,其结果也不算太糟糕;因为一旦法国“干涉还台”成功,它的血盆大口将会张开的更大,恐怕是清政府穷尽台湾的主权利益也难平其之欲壑。(完)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前奏,图为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漫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